上传作品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名家访谈>访陈心田:业余摄影要有专业眼光去发现美,构图是美的开始!

访陈心田:业余摄影要有专业眼光去发现美,构图是美的开始!

作者: 新时代摄影网
发布时间: 2021-02-07
浏览量: 811

本刊记者:孙帆


image.png

《鄱阳湖之舟静悄悄》 陈心田摄



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发现了生活中的美!

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产生了奇想!

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有了不同的视觉!

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突然举起了相机!

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不知不觉按动了快门,留下的每一瞬间,只有相似,绝无相同,这是摄影的特性决定的。

摄影究竟是什么?简单理解,摄影人拿着相机按动快门,通过相机的功能成像,形成一幅幅图片,纪念照片也好,艺术照片也好,X光片、红外线光片也好,新闻纪实、风光景色图片也罢,都是摄影的范畴,找不到准确的解释,更没有标准答案。摄影魅力就在其中,摄影具有“取之不尽,探索不完”的魔力。

曾经思考过,现在将来也许会一直思考:摄影构图是摄影佳作的开始,相机只是实现佳作的工具。




image.png

陈心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图书《共和国之子》编辑委员会特约副主编。中国摄影函授学院首批学员,成都市郫都区摄影家协会会员,华西都市网摄影、旅游达人,旅游和美食频道版主,中国摄影网络论坛核心会员,中国著名摄影师。


曾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热爱、喜欢摄影。摄影图片被报刊采用,摄影比赛多次获奖。数百篇数千幅美文美图,图文游记,美食图片在今日头条、腾讯网、新浪网、华西都市网、四川旅游网、成都图片网等主流网络媒体上登载,多张图片多次被印制宣传年历年画等。作品曾参加“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展览并被《摄影作品集》收藏。在参与由《数码世界》杂志社和《新时代摄影》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著名/优秀摄影师评选暨新时代摄影论坛、颁奖典礼活动中荣获:中国著名摄影师(证书编号:XSD0075Z)证书。

Q:陈老师,首先感谢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是怎么与摄影结缘的?

A:我与摄影结缘来自于偶然的机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部队机关工作,宣传干事在暗房里洗印黑白照片,他叫我帮忙,看到显影盆里还没有图像的照片,不要显影过度或显影不够,尽量做到恰到好处。开始我也不明白什么时候才从显影盆里取出放到定影盆里,经他的指导,慢慢也就掌握了,也就结下了摄影的不解之缘。


那时,暗房制作图片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摄影后期。当时不能像现在这样,按动快门后立即可以看到拍摄效果,把不好的删掉重拍。胶片时代无法实现即拍即看的目的,对摄影师的要求也非常高,希望能准确曝光,精心构图,尽量做到少出废片,不浪费每一张底片,当代摄影师无法想象那个年代摄影师的技术要求。打那时起,经常摸相机,买了不少的摄影书籍、画册,经常学习,经常观展,偶尔参加一些摄影展览。一摸就是几十年,没有进入摄影专业圈,没有跨入摄影专业的门。在业余爱好的道路上行行摄摄,不断努力,不断学习,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丰富生活。算得上一如既往,永不放弃,不发烧不退热,勇往直前,执着追求的爱好者。

Q:摄影师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经营”的,您是怎么合理分配摄影、工作和生活的?

A:爱上了摄影就一定要面对现实,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经营”她。当然,完全取决于每个摄影师所追求的目标,努力的方向。作为业余摄影师,一定要处理好摄影、工作、生活三者的关系。我认为:“立足工作,兼顾爱好,保障生活”是我所感悟的。三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在工作生活中找到业余爱好,既丰富工作内容和生活情趣,又使生活更加多彩多滋,有盐有味,闲暇之余增添色彩。一定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可能会走上不归路,作为爱好者,当“发烧”时一定要冷静思考。


首先,谈谈爱好与工作的关系。当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时,强调个人爱好,把工作放一边完成自己的爱好,其结果是“不务正业”,任何单位和团队都不能接受这样的员工。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前期宣传阶段,人口普查办公室有一套照相器材,没有人用,当时领导叫我拿着器材跟着工作组到第一线去拍,当时非常高兴,也充分感受基层群众对人口普查的认知度、支持率。那个时代只能是手工填写,人工录入,非常原始的方法。拍了不少工作照,记得最清楚的一张照片,一个菜农用红红的西红柿摆出了“人口普查”4个字,现在也找不到那张图片了。层层上报图片,有的珍藏、有的印刷,相关机构也给我颁了奖。后来,单位上需要拍摄的时候都把我叫上,纪实类的图片拍了许许多多,这就是爱好与工作两不误。


其次,谈谈爱好与生活的关系。当我们的生活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经营”的时候,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业余爱好上,必然会影响生活质量,造成家庭矛盾,甚至家庭破裂,生活无序,落得“不顾家”、“不会生活”的“臭名”,一定要把摄影的位置摆正。摄影作为业余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业余生活的全部。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时生活并不富裕,即使有洗胶卷洗照片的钱也不会用在这个方面,既然自己能洗能印,何必拿出去洗印呢?于是,冲洗黑白胶卷和照片的冲洗药水、放大器材、暗房基本操作平台等一大堆东西,住房不允许专门弄一间屋作为暗房。只好选择“错峰操作”,等大人小孩洗完澡后,甚至休息以后把卫生间的窗户、门封严(不能透光),再把平台搭建起来冲洗照片。冲洗照片如果只顾个人爱好,不顾家人生活起居,显然是不行的,这就是业余爱好与生活的关系。


最后,谈谈爱好的持续性。有了摄影这样爱好兴趣就不要放弃,有很多人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购了许多设备,花了不少钱,由于种种原因,设备压箱底直到报废。摄影她会给你带来无穷的生活乐趣,满满的正能量,时时刻刻都有一种“冲动”和“激情”,随时随地都能发现“美”。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都存在美的元素、美的行为、美的表现、美的展示,最大的区别在于有的人抓住了和有的人没被抓住。我的第一张作品“宝宝讲卫生”被《延边日报》登载。周末同战友到公园里玩,我拿着120的海鸥相机,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朋友拿着冰棍包装纸往路边垃圾桶扔,我抓住那一瞬间,我敢肯定是唯一的,这也是摄影作品存在偶然性的属性决定的。摄影的乐趣太多了,现在流行说法很多很多:快乐摄影、旅游摄影、美食摄影、生活摄影、摆拍摄影、PS摄影、为朋友圈摄影等等。现在简单拍照发个朋友圈,太方便了,没有理由把摄影爱好放弃。喜欢摄影的人的生活也许会比没有这方面爱好的人过得更好更精彩,比如,家庭团年、朋友聚会、同学相见、战友会面等,留下几张满意的照片,当时也许就是记录、留影,过了很多年后也许就是珍品,就是记忆和回忆的“宝贝疙瘩”。有的从孩子出生到慢慢长大,到成长进步,事业有成,这些照片就是一部“连续剧”,一部“连环画”,有理由放弃摄影爱好吗?
总之,不能因为业余爱好而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也不能因为工作和生活放弃自己的爱好。

Q:看您的作品多数以风光为主,您平常是专注这类作品吗?我们都知道,风光类作品是比较容易出大片效果的,您的作品做后期处理吗?您是怎么看待后期处理的?

A:我喜欢风光类作品,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她源自于自然。大自然之美是无穷无尽的世界之美,无数摄影家、摄影师为之付出了许许多多的心血和劳动。风光类作品没有民族、国界之分。当摄影师还没有拍摄出美好的那一瞬间,没有形成展示的作品时,自然界的美丽依然存在,只是没有被发现,没有被摄影师拍摄成功而已。我非常敬佩那些走在前沿的摄影师,他们开垦了“处女地”,他们第一个发现自然风光的美。曾经有一位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说道: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发现自然美,在自然中追寻。


风光类作品出大片的问题,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大片随时等着你的。一张好的风光作品,必然具备几个条件:第一,天时。乌云笼罩时,永远找不到阳光照耀的景象,再优秀的摄影师也无能为力,再高档的摄影器材也无济于是。第二,地利。摄影师都知道拍摄时必须有一个好机位,形成的结果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比如,拍日出,当摄影师都不知道太阳从什么位置升起时,怎么能选好一个机位呢?第三,人和。这里所谓“人和”就是指摄影师有能力把握每一瞬间,涉及到摄影技术的方方面面,如果只会全自动档按快门,岂能实现作品的最佳美感。第四,构图。通常讲“天时地利人和”就够了,我在这里增加一条构图,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点。风光是自然形成的,构图则是摄影师自己选择的。摄影师改变不了自然,但可以改变画面结构。自然界的什么东西该放在什么位置最好最能衬托画面的美取决于摄影师,这就是摄影师和普通拍照的区别。在同一个地方,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都一样,甚至连器材都一样,或者说各种参数都一样,拍出来的结果相差甚远,有的获得了大奖,有的就是废片。有人认为风光片是最好拍的,选好角度按动快门就是大片。我不这样认为,拍风光片难度相当大,自然界不能以个人意志而转移,只能凭摄影师的视觉去把握。有一次,在新都桥采风,偶遇一位自驾车摄影师,他下车后在拍摄点来回走了好几遍,安装好三角脚架,装上哈苏专业相机,胶片后背,经过一系列动作,包括测光、调焦等,拍摄了一张走了,把我们一起的摄友阵住了。


谈到后期处理,说得最多的就是PS,我在这方面应该是弱势,也可以说不会后期,但仍然要做后期处理。我与摄影结綠则是从后期开始的,暗房处理就是后期处理。应用遮挡曝光,裁剪放大等等都是尽量使画面更简洁、完整、美丽。但是,现代的后期处理软件太多太多,常见手机的美颜处理,可以把60岁的人美颜成30岁40岁,几乎改变了原型,软件之强大,功能之复杂。在风光摄影中,我绝大多数只调整亮度、对比度、色彩自然饱和度、清晰度、曲变效正、裁剪等,更多的图层、合成、拉伸、局部添加调整、换背景、拼接等等手法都不会。为此,我也感到落伍了,没有与时俱进,没有与时代同步。


摄影后期处理是必要的,但一定有个“度”,不过,把握这个度是很难的。我知道有的摄影师对后期的依赖性很强,拍摄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按下快门,似乎在找按快门的感觉,拿回去慢慢看,慢慢选,再通过后期处理,形成完美的摄影作品,也有的通过后期获得不少奖项。曾经有一位资深摄影师,拍摄的大熊猫,在很多地方采用,获奖无数,他实话实说,的确P过,把图片中多余的内容P掉了。类似这样的问题,有的人赞同,有的人反对。如果是风光类作品,我认为有画面裁剪,影调色彩的喜好,明亮的调整等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改变了自然,改变了天然的真实感,是不能容忍的。我记得有一次在四川雅安牛背山拍摄,那天没有很好的日出效果,是大雾天气,太阳出来已经是中午了,有位摄影师P了一张牛背山日出的图片,非常漂亮,并作为有的网络或者营销团员的宣传品。我认为这样的风光照片不可取,完全是“照骗”。我始终坚持,摄影前期是主要的,后期是次要的;没有很好的前期,靠后期出来的佳作应该打个问号。我去过九寨沟4次,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可以说风光无限,美不胜收,但都不是后期做出来的。


image.png



image.png


Q:您摄影时间期间,走遍了祖国各地,您认为这些跋山涉水、不辞辛劳,给您的最大感触是什么?

A:我在祖国的大地上,的确去了许多地方,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差别是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摄影师跟摄影师之间有差别,同行人之间有差别。我最大的感触是拿着照相机或者摄像机,总有那么多拍不完录不完的东西,但总要留下遗憾。


每次出行,我走的路走的点都会比常人走得多,看得多,摄影人也许走的就不是正常路。人们都不愿意走的地方,摄影师可能会走,也许不起眼的地方会拍摄出好的图片。同行的伙伴或者游客非常不理解摄影师的狂热、狂奔,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精神。他们往往会问:不累吗?我的回答:不累。累是真的,不累是假的。摄影师为什么会感觉到不累?因为已经把“累”抛到九霄云外了,用的是一双眼睛,一个镜头,背的扛的,脚下踩的都已经忘了。我记得,同驴友们去巴丹吉林大沙漠,三十多人仅有8人登了沙漠“珠峰”,走三步退两步,很累很累。仍然留下了遗憾,相机电不多了,等不到太阳落山。有一年,近一个月前做计划,从成都自驾到河北坝上往返5000公里看草原,找找坝上天路的感觉,结果下了整整一天的雨,扫兴而归。还有一次去黄山,在山上住了一宿,头天天气不怎么样,第二早晨云海日出都有了,最美黄山应该有收获。晚上把闹钟调到4点半起床,再爬山半小时应该没问题,结果6点才闹,光明顶上看的已经不是日出而是半空中的太阳了。问题出在调闹钟时没有按确认键,留下了千载难逢的遗憾。有次端午节去年宝玉则,天寒地冻,春天嫩绿的小草小花才刚刚长出来,海拔4200米,住帐篷,我围绕没有开踩的“仙女湖”走了8个小时,天空蓝蓝的,万里无云,感受到天空的纯净,但风光总少了一朵云彩。


image.png

《沙漠珠峰》


image.png

《沙漠之泪》



Q:从广义角度讲,艺术都是相通的,除了摄影外,您还喜欢什么艺术,对您的摄影有什么帮助?

A:摄影艺术从广义上讲,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不是简单的记录。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如果用心拍摄下来都是一幅好作品。常言道: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最重要是怎样拍摄才是美,什么样构图才是最完美。摄影师的获奖作品绝大多数是偶然中的必然。摄影师不仅仅是掌握器材的主要功能,更重要的是艺术修养,我知道自己在许多方面都需要学习提高。专业课专业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虽然是业余爱好者,但也应该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去把握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美术、绘画、文学、诗歌等知识与摄影息息相关,都应该学习。取百家之长,补自己之短。


摄影不仅仅是艺术,摄影师的作品表述的也许就是一份责任,这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句话,提出这个观点的正是解海龙老师。我听了中国著名摄影家解海龙老师的讲座,他以“中国希望工程摄影纪实”为主题讲述27年(1987-2014)希望工程的感人故事, 23年前,解海龙老师拍摄的一张黑白照片《大眼睛》引起社会轰动,引起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引起各界媒体的高度关注,从此启动了“中国希望工程”的未来。《大眼睛》不仅仅是一张照片,一幅作品,远远超过作品本身的价值,作品饱含深层次的内容,感染力、震撼力从图片主人翁的眼神里传递,感染和震撼着每一个读者。《大眼睛》中的小女孩渴望读书,渴望知识,渴望每好生活,渴望未来。看到这《大眼睛》仿佛她想告诉你,正期盼着你会给她带来什么,希望你能为她做些什么。这就是作品的魅力,作品的感染力。他的作品“大眼睛”不仅仅是一幅摄影佳作,而且是“中国希望工程”的开拓者。解老师详细讲述了《大眼睛》的创作过程,他在破旧的教室外透过窗户等候多时,不让学生知道他要拍摄,不影响学生正常上课,他要用相机真实记录每一瞬间。当小女孩抬头的那一瞬间,解老师按动了快门,记录了那一瞬间。那一刹那,改变了小女孩的命运,造就了跨时代的精品之作,打开了希望工程之门。解老师创作在胶卷摄影时代,不能马上观看拍摄效果,更不可能查看拍摄质量,他说:“这是拍摄胶卷的第37张,也是该胶卷的最后一张”。来之不易,正常拍摄一个135的胶卷只能拍摄36张,解老师经常拍出37张,38张,甚至39张,其目的是不放弃每一张,按下的每一次快门也许就是成功的那一张。


摄影师捕捉的每一瞬间都有故事,感染力和影响力存在诸多因素,那怕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纪念照,背后都一定有一个故事,一段经历。每张图片背后的每一个故事和经历都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我们的历史记载图片,这座桥拆了,这条街变了,这条路改了,摄影人的摄影图片才是历史和过去的见证者。所以,摄影师除了把握摄影技术、摄影艺术以外,还应当肩负起记载历史的责任。


image.pngimage.png

《大眼睛》(图片拍摄于解海龙老师的PPT课件)


Q:最后您能否说下您接下来的拍摄计划呢?

A:摄影永远在路上,谈不上计划。退休后,时间有了,收入减少了,想出去的冲动和热情始终如一。疫情影响,三五年内出国旅游的可能性比较小,就是在国内游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短途游自驾游会有的。


新时代摄影给了我很多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一些专项活动是没问题的。


image.png

《地热升腾》